隐婚甜宠大财阀小娇妻

合肥原创歌曲唱响地道“庐州范儿”

来源:隐婚甜宠大财阀小娇妻 时间:2025-05-29 01:01:15

  ○原生态巢湖民歌已传唱千年

  每个城市,庐州范儿都有属于自己的合肥歌。而近年来,原创关于合肥的歌曲歌曲被越来越多地唱响,每一首都饱含对合肥最真切的唱响爱与最美好的回忆。细细品味这些和合肥有关的地道歌,我们不难发现,庐州范儿这些歌曲之所以能瞬间引发众多合肥人的合肥共鸣,很大一部分缘由是原创因为其中蕴含着诸多本土独特地域文化。而源远流长、歌曲博大精深的唱响庐州文化,自然成了这些歌曲创作的地道源泉,并被广泛传唱,庐州范儿远播四海。合肥

  独特方言造就“得味”神曲

  “麻个早上五点忘钟村西头集合,原创男的带锹,女的带筐,家侠们带绳子,爬拖拉机,骑摩托车,拉板车,到白水坝去挖芋头……”每每听到这首用合肥方言演唱的网络歌曲《挖芋头》,合肥人都会忍不住捧腹大笑,感觉特别亲切、可爱。合肥方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虽不似四川话、东北话那样在全国流传甚广,但对于土生土长的合肥人,特别是长年漂泊在外的合肥游子来说,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今年,一位长期旅居在英国的合肥游子、音乐人庆龙创作的一首《我的大合肥》,其中的旁白也用了很多合肥方言,如“好称摊”“真排畅”“不晓登”“煽精”等,瞬间戳中了合肥人的心,立马刷爆朋友圈。

  方言源于先人的生产、生活及精神活动,里面遗存的字句、古音隐含着种群迁移、历史变迁、文化与生产力演变的线索,包含了丰富、鲜活、有价值的人文与地域印记。她是活化石,又是活的语言,每个字、每句话都有尊严和生命,蕴含了先民千百年的生活风貌与智慧。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不竭的精神富矿和灵魂家园。

  合肥方言也是如此。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古亦称庐州,是南方与北方文化的交会地带。其人兼有北方之强韧与南方之细腻。诚如元末庐州青阳山余廷心云:“吾肥之民,秀者治诗书,朴者服农贾,质直而无二心,勤生而无外慕,强悍而无孱弱可乘之气。”因而“盗不能欺,利不能诱,兵不能怵”。风俗之美尤若是。古籍另载:“其俗勤于稼穑,不喜商旅,犹有往昔简古风。”

  因其处吴楚文化的交会处及几千年来北方人口南迁所经之地,其语言体现了地域特征。江淮官话是我国现代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其中以合肥话最具典型性、代表性。作为江淮官话的一支,合肥方言大致可认为是吴方言与北方方言的过渡语言,以今合肥市区、肥东、肥西、长丰南部为方言核心区,辐射面东到含和,西至六安,北接滁州,南达庐桐,直至江南宣城部分地区,覆盖了皖中大半。她吸收了不少吴方言、赣语、楚语、北方方言的成分,又如沉积的金沙,蕴含了不少古汉语乃至上古时代先民所用的词汇,有的词非常古雅,至今仍活在乡野陋巷,为寻常百姓所使用。因而合肥话具有独特的魅力。

  “合肥老母鸡”闻名全国,除了合肥产的老母鸡品种优良,受人赞赏,还因为合肥的方言把“老母鸡”念成“老抹资”,外地人颇觉有趣。合肥方言不仅“鸡”、“资”不分,连“吃”和“七”、“姐”和“子”、“地”和“自”、“题”和“瓷”、“洗”和“死”也读音相似。以前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两位合肥人出差外地,住进一家旅社的同一房间。晚间在洗脸时相互谦让:“老兄先洗”,“阁下先洗”,“你先洗,你洗了我才洗”,几句话中“洗”字都说成“死”字。恰被茶房在屋外听见,以为他俩在寻短见,慌得破门而入,方才发现是听错了话音。因此,过去每逢春节,合肥人为了忌讳,便改称“洗脸”为“净面”,或叫“抹脸”。

  在合肥方言中,还有许多词汇的含义与众不同。例如,指人“说谎”叫“屁磨”,说人“胡闹”称“搞脏”,赞人“能干”为“停当”,讥人“磨蹭,不利索”曰“拾弄”;以及称“有趣”为“得味”,谓“闲谈”为“呱淡”,讲“稀罕”为“缺井”,“开玩笑”为“逗猴”,“脾气怪”为“精味”,“是谁”为“哈个”,“什么东西”为“哄东西”,“干什么”为“搞哼个”,不在乎、无所谓、大包大揽等多种意思都说成“好大事”等等。正由于合肥话有这许多特点,外地人常很难听懂,或感到别有风趣。

  清末和民国年间,由于李鸿章、段祺瑞都是合肥人,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将士,多半来自合肥;段祺瑞组建的皖系军阀,其各级骨干也多为合肥人氏。合肥的方言、俚语也因之而影响全国。当时,在北京流行一句口头禅“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挂”,说的就是合肥话曾“走俏”于北京官邸衙门。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人才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使合肥方言受到南腔北调的影响,出现新的词汇;有些合肥方言则因时代不同而自然淘汰;有些合肥方言和读音也由于普通话的逐步推广而日趋普化,正宗的方言仅在市井间可闻。

  “市树”广玉兰盛开百年传奇

  “逍遥夜的梦在广玉兰的花里盛开,天鹅伴着滨湖随风来;巢湖水的涟漪挥也挥不去的思念,稻香阵阵围绕花不败……”“广玉兰在盛开着不朽的传奇,晚风轻吻而过你脸颊的温柔;四牌楼的钟声响彻在记忆的年轮,路遥隔不断他在远方的期盼……”在传唱合肥的歌声中,有一种植物经常被提及,那就是花姿优雅的合肥“市树”广玉兰。由于广玉兰树干高大,树姿雄伟挺拔,叶大浓绿,有光泽,四季常青,在中国各大城市广为栽种,很快成为了优良的观赏绿化树种和行道树。广玉兰最早进入中国就在合肥一带开始栽种,到今天,合肥市仍然有许多树龄上百年的广玉兰古树。

  不过,许多人不太了解的是,广玉兰并非是原产我们中国的乡土植物,它的“老家”在美洲,直到清朝末年才进入中国,当时是一种极其名贵的稀罕树种。可是,为何这么多广玉兰会落户合肥,还成为了合肥的“市树”呢?这说起来还有一段历史典故呢。

  据说,广玉兰进入合肥还和建立淮军的李鸿章有关系,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世人亦称“李合肥”。当年中法战争时,以合肥刘铭传为代表的一大批淮军将士,奋勇当先,克敌制胜,取得了赫赫战功,扬了大清国威。慈禧大喜,要对淮军将领赏赐高官和金银珠宝。为讨慈禧欢心,李鸿章奏曰:“臣听说美国使臣刚进贡来108棵广玉兰树。我们淮军将士当再高的官也是为国尽忠,官职的高低对他们来说都一样,金银珠宝花完就没有了,不如太后赏赐给淮军广玉兰吧。我们淮军所在的江淮地区适合广玉兰生长,肯定会越长越繁盛。看到这些广玉兰,就能想着朝廷对臣等的恩典,也不枉了臣等报国的忠心了。”

  这下慈禧更高兴了,分文不花就能把这事办了,岂有不准之理?于是,这108棵广玉兰树就千里迢迢运回了淮军的老家合肥。每位立功将领都领了广玉兰种在自己的庭院里。这广玉兰树雄伟壮丽,叶厚光亮,每个人看了都赞声好,说这树漂亮,连带着夸李中堂会办事。

  李鸿章去世后,在李鸿章享堂里就栽有广玉兰。另外,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内也有一株广玉兰,树龄160年,树高18米,据说是刘铭传亲手所植。

  肥西县铭传乡聚星中心学校(张老圩)内,有一株树龄约160年的广玉兰。张老圩为清代淮军将领张树声的庄园,解放后改建为中学。据说此树是慈禧太后赐予张家的宝树,一直受到较好保护,但2006年4月4日凌晨不幸遭雷击,主头劈裂,现存主干7米。此外,当年慈禧太后赐予张老圩的广玉兰为两株,另一株更为粗壮,上世纪60年代因被暴风吹倒而亡,令人惋惜。

  肥西县紫蓬镇农兴中学(周老圩)内有一株广玉兰,树龄160年,树高14米。亦为慈禧太后赐予周家的宝树,一直以来受到格外礼遇,学校已砌花台并挂牌予以保护。

  虽然和中国乡土植物玉兰花都同属木兰科木兰属,但广玉兰的花期却远比早春开放的玉兰花晚了许多,通常广玉兰开花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初夏,大概在五月上中旬的样子。广玉兰也叫荷花玉兰,和各种落叶的“玉兰花”不同,广玉兰是木兰属常绿阔叶乔木,一年四季都是叶色苍翠明亮。广玉兰洁白的花被片通常是9瓣,有时多达12瓣,她有着荷花一般硕大而端庄的花朵,也有玉兰一样洁白的花色及芬芳。

  广玉兰的叶也远比玉兰花更加的大而厚实,呈厚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密被锈色绒毛。广玉兰花朵常在雨后的夜晚或沐浴在早晨的清露中开放,给人以惊喜,乳白色杯形大花看上去就像一只只莲花形的玉碗,因此又被誉为“开在树上的荷花”。而广玉兰在《中国植物志》里的中文正名也正是“荷花玉兰”。

  1983年起,合肥市绿化委员会、市园林局联合开始对合肥市园林植物进行全面调查,并邀请相关专家酝酿提出合肥市树市花候选名单。1984年9月7日媒体刊出选票,经统计,参评的总人数为42670人,其中将“市树”投给广玉兰的最多,有17796人。最终,常绿的广玉兰被确定为合肥“市树”,既弥补了法梧冬天落叶万树肃杀的不足,又凸显了广玉兰与清末淮军将领受赠的厚重历史。

  家乡“庐州月”照亮游子心

  “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如今灯下闲读红袖添香,半生浮名只是虚妄。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一缕青丝一生珍藏……庐州月光洒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太多的伤难诉衷肠,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合肥籍著名原创音乐人许嵩曾以一曲《庐州月》表达了自己的乡愁,让很多人知道了合肥又称“庐州”“庐阳”。但合肥是何时被称为“庐州”“庐阳”的?“庐”这个字和合肥这个地方,历史有多久远?对于这些问题,了解的人却并不多。

  合肥古称庐,又称庐州、庐阳,雅称淝上。“庐”,从广,卢声。古亦与卢相假借。卢字在甲骨文中早已出现,而庐字是在卢字小篆基础上易变的,“卢”比“庐”早,文献记载合肥地方最早名称也为卢。

  甲骨“卢”的文字形,从皿,虎声。本义:饭器。在《说文解字》中还有多种解释。其中,汉·扬雄《太玄经》:“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范望注:荼,白也;卢,黑也。《水经注·滱水》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

  “水黑曰卢”,与合肥有何关系?合肥城池是处于“U”字形阶地平原之中。距今8500~5000年间,湖泊面积达到鼎盛期,约为2123平方公里。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或沼泽区域。巢湖演变缩小后,合肥城所在地由沼泽变为平原。斯地土壤长期为水浸泡,在湿生植物作用和厌氧条件下进行着有机质的生物积累与矿质元素的还原过程,土壤沼泽化,形成了表层土为腐泥或泥炭层。腐质泥越多,土壤越肥沃,土壤颜色也为黑色,滞留在表层水疑似黑色。“水黑曰卢”,今天还留下地名证据,在城西北有一“黑水池”,天祐年间,庐州刺史张崇筑坝蓄水,“次造西水阊门一所”(旧水西门),称之黑池坝。黑池坝的来历还有张崇的传说。文献记载合肥古称卢方,卢字来历是否与“水黑曰卢”有关,需作进一步考证。

  合肥古称卢方,最早记载于西周中期青铜器史密簋铭文。其铭文九行,共九十三个字。该铭文记载着周王命大臣率领齐、莱等四国军队与南夷和杞、州交战,取得长必大捷的事迹,可补史料不足;同时,也是研究合肥“庐”字来历,有史可查最早的留存资料。

  惟十又二月,王令师俗、史密曰:“东征。”会南夷卢、虎会杞夷、舟夷,雚,不折,广伐东国,齐师、族徒、遂人乃执鄙宽恶。师俗率齐师、遂人左[周],伐长必;史密右率族人、厘伯、僰,夷周伐长必,获百人。对扬天子休,用作朕文考乙伯尊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卢和虎是两种南夷。南夷一词,见于周厉王所作宗周钟铭文。学者李学勤认为:本文的卢和虎,据铭文地理形势推断,实属淮夷。淮水以南为南淮夷。卢、虎地理位置,应当在这个地理范围。由此可见,卢,既不能是《尚书·牧誓》记载的西南夷的卢,也不会是春秋时在今湖北南漳东北的卢戎,而应是位于淮南的庐。《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应劭云:“故庐子国。”《通典》庐江郡庐州说:“古庐子国也,春秋时舒国之地。”据此,卢地即今合肥一带。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曰:卢戎“后灭于楚,为庐邑”。虎,应距卢地不远。《中国历史地图集》推定,其地在安徽长丰南,从当时局势看,是有道理的。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周初,淮夷就参加三监之乱,经周公平定。穆王时,徐国强大,率九夷伐周,被王师及楚人战败。当时金文班簋记毛公伐“东国猾戎”,“秉蜀、繁、巢”。巢国即指今日巢湖市。到西周中期,王朝力量渐衰,淮夷又侵扰东国。厉王以下,淮夷之势更盛。幽王时,再次出现了“四夷交侵”的局面。一直到齐桓公修霸业,才又对夷人形成了控制。将淮夷之地强盛方国分割,衍生为诸多弱小邦国,这就是春秋时期,史称群舒的出现。

  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一是姬姓亲戚分封中原和要害之地;二是周人结为姻亲的功臣们,占据较好的地方;三是对古代帝王之后给予优待;四是投靠周人或周边方国部族就地承认。一般赐予子、男之爵。按照师寰簋铭文记载,卢方(国)属于淮夷之地,曾经是向周朝贡纳布帛等财物的属臣,就地承认改“卢”为“庐”,分封庐子国。

  “庐”,指房舍、茅庐也。庐的本义为农忙时在田地中搭建棚屋,泛指简陋居室。如将“(旧体)”小篆写法拆分,广下是虎上部;中间为田,农人作庐焉,以便田事。下面为皿。庐子国与巢国同是巢湖周边的方国,改“卢”为“庐”,一字之变,具有深刻含义。由树上“巢”走向地面“庐”,庐居比巢居有了很大发展。同时说明位于庐子国的先民们有衣穿,有饭吃。周朝认为这里丰衣足食之地,在斯地索取大量的布帛等财物进贡物品,引起人民起来反抗,导致周王命师寰率齐国兵力进行镇压。之后,也战争不断。《风俗通义》称,古庐子国,后有庐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庐氏,亦作“卢”,系庐戢黎之后。《通鉴地理通释》云:“《郡县志》:庐州,本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今合肥市是也。

  庐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隋朝,隋开皇元年,沿袭合肥古称庐(卢),改合州为庐州。从隋开始,唐、宋、元、明、清,这块地方一直叫庐州。

  (下转04版)(上接03版)

  合肥另一别称为庐阳。明代学者潘镗编有《庐阳志》。明代学者杨循吉,正德元年(1506),应时任庐州知府的马金(字汝砺)之邀来到合肥,准备纂修《庐州府志》,后因意见不合等种种原因而未能修成而归。杨循吉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见闻撰成了《庐阳客记》,后其从子杨可为之付梓成书。杨循吉以“庐阳”来代称庐州。从书名上看,虽名为“记”,看起来好像是本笔记、游记之类,但事实上其体例却是一部地方志书。此书有杨可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已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合肥还有个雅称“淝上”。淝上,是指淝水之滨或支流。主要来自唐代著名文学家杜荀鹤的代表作品之一,《送人归淝上》:“巢湖春涨喻溪深,才过东关见故林。莫道南来总无利,水亭山寺二年吟。”又如《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是宋代抗金名将李纲七首咏史词之一。合肥位于南淝河之滨,之后,诗人、画家常把“淝上”二字作为合肥的代名词。

  合肥的建制沿革史在《庐州府志》中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以庐子国作为建制沿革之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同时,一个地方建制沿革史不能等同于一个地方历史。按照肥西古埂、蜀山区塘岗和肥东大陈墩、吴大墩、药刘遗址考古资料以及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新石器文物证明,合肥历史应为五千年。巢湖撤并后,使合肥历史更加厚重。

  美丽巢湖唱响嘹亮民歌

  “……湖上有绿岛哎,岛上有碧水吔,谁比我家乡巢湖美吔。姥山小岛如仙境,山间清泉洗心扉,文峰塔顶揽白云,古船塘前观鸥飞吔。啊!家乡美!啊!巢湖美!迷人的湖天胜境,你来了就会深深陶醉……”在很多有关合肥的歌曲中,都有着对美丽巢湖的歌颂与赞美。巢湖不光有着风光旖旎的自然美景,还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巢湖市地方传统音乐巢湖民歌作为我国江淮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更是历经千年,传唱至今。

  我国最早的民歌多记载于《诗经》中,很大一部分是劳动人民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即兴创作而成,诗歌中传递出了劳动人民最真挚的情感和实践的经验。

  巢湖民歌亦是如此。巢湖民歌是指在以巢湖为中心,大别山以东、滁河以南、长江以北广袤区域里流传的民间歌曲(包括口传歌谣)。巢湖民歌既与巢湖流域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同时也承接了南北汇融的文化基因,并且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地方特色。

  巢湖民歌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四面楚歌”,当时的巢湖属于楚地,因此某种意义上楚歌相当于巢湖民歌的前身。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鲜艳色彩的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产生于巢湖流域,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录于文化典籍的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一般情况下采用“望风采柳”的形式,劳动人民望山见山,望水见水,在广阔的自然中抒发着自己的感受。在不同的地区,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歌各不相同。在巢湖境内槐林的灯歌,沿湖一带的渔歌,山区的山歌,银屏的秧歌,无不多姿多彩,丰富动人,传唱至今。这些都是巢湖地区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口口相传,代代传承,最终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巢湖民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影响下,作为传统文化的巢湖民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艺工作者们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20首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30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

  1955年3月,文化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在北京举办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大会,巢县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表演的民歌对唱《姑嫂对花》作为我省的推荐节目在大会上演出,获得优秀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第一次巢湖民歌被冠以正式的艺术称呼在国家级的舞台亮相。

  时至今日,巢湖民歌依旧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传播形式,巢湖民歌继续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巢湖民歌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对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诗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巢湖民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巢湖民歌生成和传承的核心区域,巢湖市连续三届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民歌)之乡”的桂冠。为了保护和传承巢湖民歌,2013年巢湖市成立了巢湖民歌研究会,并先后设立了6个巢湖民歌传承基地。

  近年来,巢湖民歌更是不断获得新的突破。新民歌《巢湖美》作品一经问世,便得到业内专家和受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巢湖好》的姐妹篇。这首新民歌被拍成MTV,由著名歌唱家斯兰演唱,于2014年10月在央视音乐频道《中国音乐电视》展播,随后登录央视网、腾讯网、优酷网、搜狐网、土豆网等多家网站,并进入KTV点歌系统。2017年12月18日入选安徽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实现了区划调整以来巢湖市在“五个一工程”评奖中零的突破。

  2017年,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巢湖民歌传唱者雷玉君携巢湖民歌《绿浪滚滚迎面来》等曲目登上了央视《中国民歌大会》的舞台,让全国听众品味到了原生态巢湖民歌之美。

  2017年11月8日,由黄冬松作词、黄大鹏作曲的新创巢湖民歌《千古名镇,五彩散兵》,登上了“华语音乐排行榜”。此歌是为散兵籍的全总文工团青年歌唱家张可量身打造的。张可大气而富含张力的演唱,完美地诠释了对家乡的热爱,得到了专家与受众的广泛赞誉。

  新民歌《好雨好时节》由巢湖民歌研究会会长蔡善康作词,我省著名作曲家谢国华作曲。2017年11月22日,这首新民歌在合肥市第三届民营文艺院团联合展演比赛中,获得综艺类三等奖。此前还参加了全省第二届群星奖(音乐)评选演出,受到专家评委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秦鸣

  (图片均为资料图)